藥食(藥物或食物)對健康的影響,在其藥性;而只有溫熱藥性才能真正用來改善體質熱能不足之因。藥性是指藥食對人體熱能的影響,其減損者為寒涼性,增益者為溫熱性,中庸者為平性。藥性的作用不僅依賴于藥食的特性,也依賴于服食者的身體狀況,而二者又隨其所依存的眾多因緣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任何藥食的藥性作用并非絕對不變的,要善于辨別和利用各種相關因素,才能使藥性發揮最大的效用。
影響藥食藥性的因素眾多。以姜湯為例,其溫熱藥性是姜加水經熬煮而成,因此姜的質量、水質、水量、熬煮的時間與方式都會影響到姜湯的藥性。姜的質量則受其品種及從栽培、倉儲到炮制一系列過程的影響,其中以曬干炒過的有機干生姜為最佳。可見,不是單純的生藥材或其加工品就必然具備其所說的藥性,譬如生姜片、生姜汁、醋泡姜的溫熱性就都不如姜湯,而姜湯若冷服則會減損其溫熱性。簡言之,藥性是眾多因緣的和合,既無獨存性,也非一成不變,須知善用。
那么藥性與成分是什么關系?藥性離不開成分,但也不即是成分,它是所有成分整體和合的作用,是體用的關系。所以從藥食中抽提單一的「有效成分」即壞其體而失其甩,就像樹葉的光合作用要靠葉綠素,但單獨抽離出來的葉綠素就失去這個功能了。用水煎藥,可將藥物成分完整地溶解出來,所以能把藥性轉移到易于吸收的湯液中。那么將藥物整個磨成粉來服食是否更好?未必,因為其有難消化的粗纖維、甚至有害的重金屬,而這些都不易溶于水中,所以姜湯比姜粉好,易于吸收。
服食者的身體狀況也會影響藥性作用的發揮。藥食畢竟只是緣,其作用要被人體吸收運作后才能展現。隨身體強弱不同,藥性作用也顯出強弱差別。服食者若有體傷或缺乏運動,藥食就不易被吸收而降低其效用,甚至產生副作用。此時就要先按推原始點,溫敷,并適量運動,而不是一味增加用量。
最后說明溫熱藥性不等于營養學中的熱量概念(卡路里)。比如糖類、油脂類在營養學看來是高熱量的,但它們卻是寒涼性的。其實高熱量也只是理論值,關鍵是人體有能力轉化它嗎?能轉化多少?消化這類寒涼性食物,要耗損大量熱能,久必成患。因此,高熱量食物未必能改善熱能,勿與溫熱藥性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