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重于手法,故原始點手法必須在理論觀念指導下,配合熱源的運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就手法而言,則以原始點位置準確性為主,按推技巧為次。原始點多位于骨旁處,雖名為點,實則相連成線,故按推時沿紅線所示路徑即可,勿拘泥具體有多少點。臨床上,在各部位的路徑上發現的痛點,或僅一點、或有多點、或相連成段、甚至遍及全線,都有可能。以下圖文僅提示各部位原始點位置及其涵蓋范圍,而手法涉及工具(肘、指、拳、指節、掌根)、力度、姿勢等,故學習者一定要觀看教學視頻,并經資深志工多次指導校正、練習一年左右,才可較熟練地掌握這套手法。然藝無止境,即便熟練者仍須精益求精,不可得少為足,更勿以為此手法可短期速成而自誤誤人。
注 1:以下方位描述以立姿為參照。用指量度定位時,皆以患者自身手指為準。
注 2:處理頭、頸及軀干部位的病癥,其兩側原始痛點都要按推;其余四肢病癥則只須按推病癥同側的相關原始痛點即可。按推后都必須以熱源溫之。
(一) 頭部
位置:如圖中紅點、線所示,分耳后原始點及枕骨下沿原始點兩部分,前者為主,后者為輔。耳后原始點在耳垂后方下顎骨及乳突骨間的骨縫上端,貼近耳背。枕骨下沿原始點位于枕骨與頸部的骨肉結合處,為左右對稱的兩段橫線,起點在乳突骨向后與枕骨下沿相接的凹陷處,由此緊貼枕骨下沿水平向頸椎方向延伸至同側頸部頂端的大脖筋上為止,高度與耳后原始點對齊。
涵蓋范圍:頭的全部,如圖中橘色區域所示。
(二) 頸部
位置:如圖中紅線所示,分水平、垂直兩段。水平段即頭部原始點中的枕骨下沿原始點;垂直段則位于頸椎兩側,起于大脖筋頂端的枕骨下沿(發際內),順筋下行止于頸肩結合處。
涵蓋范圍:頸部、肩膀至鎖骨,如圖中黃色區域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