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的劃分寒性、中性、熱性是比較明確的。
但中醫強調陰陽平衡,跟氣候春、夏、長夏、秋、冬以及地域東西南北中,五臟對應的五色、五行等等。還有年齡及小孩,少兒、青年、壯年。我們平常吃東西、運動,以至于原始點,就是說原始點療法與中醫的陰陽平衡觀念以及五行的觀念是否有關聯?請老師給予解釋。
強調陰陽五行的理論對不對?何謂陰陽平衡?陰陽是什么?如果陰陽是屬寒熱,那陰就是屬寒,陽就是屬熱。但是陰陽它涵蓋太多了!腹部屬陰,背部屬陽;內側屬陰,外側屬陽;太陽屬陽,月亮屬陰;虛屬陰,實屬陽;表屬陽,里屬陰;上屬陽,下屬陰……故陰陽是指一個對立的觀念。
所以在《黃帝內經》里面講過「夫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也就是你可以把陰陽推到無窮無盡的。推到無始無終,最后連陰陽到底在談什么,誰也搞不清楚。最后一句話「然其要一也」,這個「一」就好解釋,「一」就是指寒而已。如果掌握這個寒,所有病都掌握了。如果分得太細,即使窮盡一生的生命也不可能窮盡陰陽。陰陽可以用在算命,也可以用在各種事物上,但醫學就是醫學,醫學就是把體質改善了就可以。
所以這個陰陽平衡太籠統了,有講等與沒講。所有的學問都一定要建立在臨床上,不能脫離人的基本常識。
陰陽的范圍可以涵概括世間一切的法,而一切法無窮盡的分陰陽已經毫無意義可言。談陰陽就已遠離醫療、遠離人間。《黃帝內經》還有一句話「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你真正懂道理的人,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如果對道理不了解,你越講就越偏離了,就「流散無窮」。
故所有的醫學絕對不能背離一般的基本常識觀、價值觀。一般遠離了世間的道理通通不是真學問。也就是陰陽它已經形成一個概念,然后再來套事,這個理就是人為的理。在《楞嚴經》講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也就是在我們的知見里面再建立一個知,建立一個理論體系,那這個知就是無明的開始,也就是顛倒迷惑的開始。
很多醫學就是在人為的知見上建立一套理論體系。但當你把這套理論體系運用在臨床上的時候,又自礙難行。不只陰陽五行,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學說、藥物歸經等理論,要運用到臨床上都有它的障礙。至于它的理論錯在哪里,可以參考原始點中醫學。
體質只有寒多、寒少,沒有熱性體質,所以姜跟人參都屬溫熱性,一般人一年四季都可服用,也不分早、晚。至于有人說吃姜散氣,姜屬溫熱性,怎么會散氣呢?而且長期服用,只有好處,沒有任何后遺癥。有些人吃人參或姜會流鼻血、口干、口破、喉嚨痛等癥狀,這些都屬真寒假熱,因為筋傷所致。只要把筋揉松了,所有癥狀都可以改善,按完后繼續喝就沒有問題了。
有些人說癌癥不能吃補,比如人參、當歸之類,這也是錯誤的說法。因為所有的癌癥全屬極寒體質,不吃一些溫熱的中藥,難道要讓身體更寒?癌癥更加惡化嗎?這都是中了西方醫學的毒。
評論前必須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