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左一再強調,有病皆有過,疾病不會無緣無故找上一個人,惡因加惡緣等于惡果。
為什么會患上嚴重的精神分裂癥?跟他的家人和他本人過去的性格與脾氣有很大關系。
原始點可以調理很多很多疾病,您兒子的這個病可以試試。但是您的兒子和家人不化性,不注意家庭和諧,疾病就會很難好起來。
您沒有詳細說明他的病是怎么來的,左左猜測很可能是情緒致病。
我遇到過幾位精神類疾病的患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缺愛。
就拿其中一例來說吧,他從小就在一個缺乏愛的家庭里,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氛圍特別不好,母親幾乎每天都是抱怨和指責,父親則喜歡吼叫和大聲責罵。他從小都得不到母親的關懷和贊美,得不到父親的陪伴和認同。成年以后,個性偏激,沒有安全感,不會表達愛,結婚后延續了父母的婚姻模式,結果導致離婚。離婚后住在父母家里,不管孩子,不給撫養費,不愿上班,天天住在家里,不愿出去結交朋友,個性偏激,喜歡吼叫,精神分裂。整個家里氛圍特別壓抑,負能量特別重。但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不愿意去嘗試著改變,覺得有病就找醫院、找醫生,每天靠藥物維持。
這只是我遇到的案例,可以通過長期的觀察,然后找出原因。我不知道您家孩子是生長在怎樣的一個家庭,是受到了怎樣的教育,而且中途是否受到過什么樣的刺激等等。這都需要您做一些努力,做出總結和歸因,然后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做出改變。我很難在您給的有限的文字中給出一個專門針對您的案例做出更好的答案,目前只能給一個大多數精神類疾病患者的共同原因:缺愛。
前幾天有傳一篇《癌細胞最怕愛》的微信。講的是美國大衛.霍金斯醫生發現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負面的意念,身上充滿著負能量。在病人身上看到的更多是痛苦、怨恨、煩惱、沮喪等。
病人為什么會負能量特別重?第一,他們不會給予他人愛。第二,他們缺乏他人給予的愛。
想要讓他的愛箱里充滿著愛,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1、患者自己多給予他人愛。2、他人給予他更多的愛。“對自己的疾病沒有認識”,患者自己對疾病沒有認識的情況下,建議您采取第二種。就是給予兒子更多的愛,讓他的愛箱裝滿,當他的愛箱滿了,就會有更多的愛溢出來。
如何去給他更多的愛?如何向孩子表達愛?
可以通過五種語言來表達愛。1、認同與贊美。2、高質量的陪伴。3、身體接觸。4、贈送禮物。5、服務。
建議更多的采用第一種語言和第三種語言。當看到兒子今天表現比昨天表現好,就贊美,就夸獎。
當孩子今天給您做了一點點事情,或是幫了一點小忙,您多贊美他,多夸夸他。今天情緒穩定,沒有發脾氣,沒有生氣,就趕緊給予正面回應,多一些表揚。
其次,當他痛苦糾結的時候,當他情緒不穩定的時候,給予更多的理解與認同,接受他。并且過后給予適當的身體接觸。比如:一個擁抱,一個牽手,拍拍背,摸摸臉,一起泡泡腳等。讓他在難過痛苦的時候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的愛。
其他的三種語言也可以去嘗試一下。比如:高質量的陪伴,什么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是你在他身邊就是高質量的陪伴,需要全部身心的投入,需要全神貫注的跟他交談或是做一些他喜歡的事情。其次,贈送禮物,也有些人特別喜歡收到家人的禮物,您可以在一些特別的日子里,準備他喜歡的東西給他,讓他接收到來自媽媽的愛。
至于最后一種愛的語言——服務。中國父母這一點都做的特別多,但這種多,很多時候讓人感覺不是心甘情愿的,讓人感覺有點壓抑與煩悶。因為通常看到的畫面是,媽媽一邊做著飯,一邊抱怨好累。一邊拖著地,一邊喊著腰很疼。一邊洗著碗一邊訴苦你們怎么這么不懂事,也不過來做點家務。母親愿不愿意做呢?基本上是愿意的。但為什么喊累喊辛苦?以前不懂,每次都很苦惱,很煩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過去幫忙又說不需要,做了又說沒做好。現在明白,其實母親也缺乏愛,缺乏家人給予的認同,她是在向家人索取情緒價值,索取家人的理解與認同。一般家庭的子女,過去接個話:“媽媽,您辛苦了,做家務是很累很瑣碎的,現在交給我吧,您去休息下。”甚至你都不用去真實付出勞動,媽媽的情緒可能很快就好了。但依照目前您家的特殊性,您在家里的一切付出都需要停止抱怨。因為他的愛箱是空的,給予不了您想要的愛。而一旦您的服務附帶上抱怨,就可以全部抵消掉所給予出去的愛。
在孩子已經36歲,想必您的年紀大了。還要承受這么多的痛苦與壓力,可能我的三言兩語是無法完全解決您的問題。我這里是一個公眾平臺,更多的傾向于教大家如何去預防疾病,如何防止疾病更趨惡化,如何提高情商,改善人際關系等。您的問題也許需要更加系統的一些心理咨詢,或是更系統的線下學習。最后建議您參加當地的公益點的原始點培訓和傳統文化培訓,現場老師的指導可能來的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