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放空知見,從臨床治療失敗的案例中探索解決疾病疼痛的措施與解決方案。
方法:在骨旁處尋找所有癥狀的開關,以手法代替針法,徒手按推,以溫敷代替溫灸,工具除了艾灸,舉凡太陽光、熱水袋、電熱毯、水暖床、遠紅外線、暖貼、鮮姜泥、姜粉泥、任何溫熱性膏貼等。
結果:
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歷經五年時間數千人驗證,進行歸納,分析、綜合、從中發現規律,而后建立理論;再用理論指導實踐,進一步突破舊極限,開拓新領域,反過來再充實完善理論。如是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循環往復。在研發過程中發現起作用的大大小小的開關相當多,后經篩選,若一處開關的管轄范圍為另一管轄范圍更廣的開關所涵蓋,前者則被淘汰。經如此汰選后保留下來的終極大開關即是原始點。
結論:
發現全身的原始點大多位于骨旁處,有規律地分布在一條脊椎兩側(頸部、上背部、下背部、薦椎部)及其余七處部位(頭部、肩部、肘部、手背部、臀部、踝部、足背部)。每一部位原始點都有明確的涵蓋范圍,共同遍覆全身。故應用時不需分辨病名,只須知道癥狀發生位置為何處原始點所涵蓋,即可按推該處原始點,從中找到需要處理的原始痛點。基于大量的臨床實證經驗,歸納出對原始點的認識,并提出體傷、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的概念。
3、疾病的由來及原始點醫學三定律
要治病,就要知道疾病從何而來,才能釜底抽薪,根治疾病。但現代醫學的療效與預期落差如此之大,令人不得不質疑其方法論的問題。譬如腫瘤,要穿刺、切片活檢,做組織病理學檢查,在我看來這就像發洪水了,去檢測洪水分子的結構,對治理洪水有幫助嗎?
因此,如果說哲學是探究世界的本質,是廣義的科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那么我想跳出孤立微觀層面的繁瑣細節,從哲學的整體性高度來探討疾病的由來,這就是因果定律。
3.1因果定律概說
宇宙間萬事萬物都離不開兇果定律。這因果定律可用一個公式來表達:【因+緣=>果】。 “因”是生起萬事萬物主要的、內在的條件,是生果的直接力;“緣”是外在的條件,能助因生果,是生果的間接力。譬如種子借助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等外在條件,即可生長發育,最后開花結果。此種子是變化的主體,可看成“因”;從因生果中間所需要的外在條件或間接力如土壤、陽光、水分、空氣等就是“緣”,緣通常是眾多的;長出的果實就是“果”。所以因果定律包含了因、緣、果三種要素,并遵循如下三個根本原則:
3.1.1果從因生:
任何事物的發生,都有其特定的原因,有因才有果。例如俗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瓜果是從種下的瓜種而生,不從豆種或其他種子而生。但因不自變,因果之間,還需有“緣”(條件)的助力,“因”才能轉化成“果”,也就是“單因不生果”,必須因緣和合才能生果。譬如瓜種不能自變為瓜果,還需陽光、水分、土壤.時節等諸緣之助力方可。所以全面地說應是“果從因緣生”,諺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就包含了這個道理。
3.1.2事待理成:
某種因在某些條件(緣)下必然產生某種結果,因果之間存在這種必然的普遍理則,就像兩個氫原子與一個氧原子結合必然生成一個水分子一樣,種瓜只能得瓜、種豆只能得豆一樣。違背了這個“理”則,便不能成“事”。用這樣因緣果的理則來指導,就可以獲得宏觀視野,洞察疾病的由來,進而簡化治病的方法,避免“洪水來了去研究水分子”這種舍本逐末的錯誤方向。
3.1.3有依空立:
宇宙萬有,都是依靠眾多因緣條件的和合而產生、隨因緣條件的離散而消亡,成住壞空,沒有獨立性、永恒性,無有主宰,這是宇宙萬有的“空性”,因、緣、果皆如是。惟其如此,因才能受緣的影響而轉化成果,本來沒有的果才可能從因緣的結合而產生。否則因就永遠是因,不能轉化成果;緣與因也就不相干;還沒有形成的果,也就不能無中生有;因為“空”,才能“有”。但生成的果也一樣沒有獨立性、永恒性,依于因緣條件的和合而存在,因住果存;隨著因緣條件的遷移而改變,因變果轉;雖然“有”,畢竟“空”。沒有病可以生出病來,有了病也可以消除它,全看因緣條件的變化,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所以病非實有,是如幻有而畢竟空。當各種致病之緣的作用累積到一定程度,即造成體傷而產生癥狀,這時癥狀就是因緣和合的“有”;按推對應原始痛點,補充內外熱源,因變果轉,癥狀消失,說明癥狀畢竟是“空”,無實體性。換言之,有生病之現象,但無疾病之實體可作為治療對象,治病只是改變疾病現象所賴以產生與存在的因緣條件。這就是空有相依、空有不二、超越空有對立的“空義”,“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正因為有這樣的“空義”,宇宙萬有才得以成立)。
3.1.3.1原始點醫學三定律與疾病的因緣果
因果定律既然是宇宙間普遍的法則,當然也適用于醫學。雖然說疾病沒有實體性,但疾病現象生滅變化的因果則是真實不虛。那么在醫學這個特殊領域,因緣果三者該如何界定?因果關系的理則又是如何具體展現?
前面對體傷與熱能的論述,本質上就是對醫學因果定律的觀察,從中可以歸納出三條經臨床實證的定律,原始點醫學理論體系即是基于此公理式的三定律加以演繹而建立:
【定律一】體傷致病定律;所有的疾病癥狀都由體傷直接導致,而體傷可分為他處體傷與本處體傷。
【定律二】熱能不足定律;所有人的熱能只會不足,不會過多,生病后熱能會更加不足(凡病皆寒定律,寒性體質定律)。(身體熱能也是眾多因緣和合的產物,不是一成不變的,雖可以通過內外熱源來補充,但補充是斷續的,耗散卻是不停的,故維持其動態平衡是關鍵。)
【定律三】熱能體傷相互作用定律;熱能與體傷是相互影響的,熱能過度消耗可導致體傷,體傷又會消耗熱能而使之更加不足;反過來,熱能改善有利于體傷修復,而體傷的修復也有助于改善熱能。
由此三定律,可以推論出第四條定律:
【定律四】疾病總因定律——所有疾病癥狀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體傷反映在癥狀,熱能反映在體力,故健康與否是以“體力之強弱及癥狀之有無”為準。
不言而喻,醫學要解決的是疾病;要解決疾病,就要找到病因,所以醫學首要的是診斷學。而診斷學的核心,就是疾病的因果律。上述這三條定律及其推論第四定律,就是通過對成千上萬的臨床案例的觀察歸納總結而發現的疾病的因果律。其中疾病癥狀屬果,體傷與熱能不足屬因。體傷作為疾病癥狀直接的因,這是通過臨床發現并可隨時驗證的,前面已經闡明,但為何將熱能不足也定在因位?根據第三定律,熱能過度消耗可造成體傷;而臨床觀察,熱能嚴重不足者,體傷很難修復,按推后癥狀即便改善也很容易反復,但如補充內外熱源,即可加速體傷的修復,癥狀可獲根治。因此熱能不足是體傷之因,也就成為疾病癥狀間接的因,早期又稱其為因(體傷)中之因。這是將熱能不足定在因位的第一重理由。
但為何不將體傷稱為熱能不足之果?但根據因果律的“空義”,體傷是因還是果,沒有絕對性,在于從什么角度來看。我們把疾病設定在果位上,相應的體傷就只能在因位上,那么將作為體傷之因的熱能不足也與它一起并到相對于疾病的因位上,合理嗎?我們在因果鏈上退后一步,把視野擴大一層,就合理了。疾病之果從身體而生,故因在身體,而體傷與熱能不足只是同一個身體的不同層面,所以將兩者都定在因位上,是合理的。譬如空調機讓房間降溫,導致降溫的因是空調機;但空調機之所以能放冷氣,其內部還可以細分出一重甚至多重因果鏈環。我們開不開空調,這時把空調機看成一個整體就可以了;但如果它壞了要修理,就要將它看成由多重子系統、多重因果所組成,才能找出故障。類似的,生病了,知道因必在身體內,要向內求,勿外求而將緣作因,這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但診斷若止于此,真正用到臨床,又顯得大而無當,不知從身體何處下手。那么,再將身體細分,體傷與熱能不足就是從中找到的可操作層面的致病之因,二者合之可視為一個整體,因為它們本來就是共生在一體內而互相影響、協同運作的;分之,則用于指導臨床,辨疾病之總因,即可洞若觀火,措置有方。因此,可以將體傷與熱能不足一起放在因位上,而推論出第四定律,作為對疾病總因的論斷。這是將熱能不足定在因位的第二重理由。
當然體傷、熱能兩個子系統都不是孤立不變的,也都有各自的因果鏈可再細分下去。但對處理疾病來說,到這一層就可以了。
疾病的主體是身體,故將一切影響身體的因素稱為“緣”。更具體的說,緣是指所有影響人體熱能與體傷的各種因素,如錯誤觀念、負面情緒、不當飲食、勞逸失度、環境污染、傷害性外力等。有些緣可直接造成體傷而產生癥狀;有些緣會消耗熱能,間接導致體傷而產生癥狀。身體為修復體傷以解除癥狀必會加速熱能消耗,故生病后熱能會更加不足。(因為這在討論疾病由來,所以舉例都是傷身致病之緣;還有保健治病之緣如按推原始點、善用熱源、適量運動、良好心態、合理作息等。)
小結一下:傷身致病之緣作用于身體之因,或者直接造成體傷,或者過度消耗了熱能而間接造成體傷,再由體傷產生疾病癥狀之果。體傷是組織運作的生理層面,熱能是生命活力的能量層面,知此二者,醫學之能事畢矣。至于觀念與心態的作用,彰顯的是教育的意義,體現在緣上,透過影響熱能與體傷而影響健康,乃是諸緣中最重要的。
疾病由來的因果鏈,可以下圖來概括:
圖中果位上的分類,除了疾病之外,又多出了不屬于疾病的異常形態與指數。為何如此,這是個大題目,將在下一節再深入探討。
用這樣一個圖示來概括疾病的因緣果關系模式,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因要影響果,必須藉助緣;同樣,緣要影響果,也必須通過因的運作。單一的因或單一的緣都不會影響果,必須要因緣具足,果才會改變:其在醫學上的深刻內涵體現在兩方面:
1.在診斷上:不可將緣作因,如把風寒或中暑當成癥狀的因,而使外緣及內因混淆不清;或倒果為因,如將異常的形態與指數當成癥狀的因,而說一癥多因或果生果。
2.在治療上:不能棄因談緣,不談身體運作卻談藥食、按推有治病功效,而說緣治果;或無疾病,卻將異常當成疾病來治療。
這雖是一份疾病由來圖,但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的方法,都含攝在其中了,真正看懂了,對疾病就不會有恐懼了。
3-2疾病與異常;果的申論
將異常的形態與指數從疾病癥狀中分離出來,單列為非疾病的果(見圖二:疾病由來圖),是從2015年4月開始的。而且之前“異常形態與指數”只是籠統地稱為“儀器檢測之結果”,疾病也沒有區分“癥”與“狀”,而是統稱“所有疾病之癥狀”,并與前者合在一起統稱為果。異常形態與指數在主流醫學看來都屬于疾病,而且異常形態更是鐵證如山的器質性病變,可作者為什么認定它們既非疾病本身,亦非疾病之因?這些問題其實只有一個本質核心:對疾病認知的異同。
3.2.1健康的標準
為了認識疾病,我們先認識一下它的反面:健康。為此,先問一個很基本的問題:醫學的目的是什么?解決疾病及延長壽命,使人健康長壽,我想這個答案應該沒有人會反對。那健康又以什么為衡量標準?起碼是沒有身心的疾病癥狀,這是顯而易見、不言而喻。那又怎樣可以延長壽命?只要慢點死。如何做到?要有體力,體力好就算得病也沒那么快死。所以,保養好體力,就是最好的延命之方,這實在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而保養體力的核心即在于保養熱能,這在前面討論熱能時說過了。若是體力虛弱,不僅降低了生活質量,也會縮短壽命。所以體力強弱也是一種健康與否的標志。疾病會削弱體力,最終影響到壽命。所以“健康長壽”包含了保養體力、祛除疾病兩個方面,且健康與否應以“體力之強弱及癥狀之有無”為準。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有個更深廣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是全面身心健康的概念,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這種定義是在生物人的基礎上加入社會人的健康概念,而《黃帝內經》所說的“陰陽平衡,天人合一”的健康境界是“真人”境界,更超乎其上了。與之相比,我們的“體力之強弱及癥狀之有無”的健康標準是以生物人為基準的,是不是層次太低了呢?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很好很全面,應作為每個人的奮斗目標。但從醫學角度,還是在生物人層面定義健康標準為宜,因為社會人層面的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標準隨時空而改變,牽涉到復雜的社會、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眾多層面,超出了醫學范疇。不過,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的問題最終也會影響到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我不反對將它們作為醫學的輔助教育內容納入考量,也是醫學應有的人文關懷。
健康的標準確定了,那如何判斷體力之強弱與癥狀之有無?對體力強弱,現在醫院還沒有專項檢測,但沒關系,因為我們人人都知道自己體力如何,不需要檢測。但要憑什么判斷有病沒病?是否一定要按照醫院檢測的報告為準?如果說不是,那檢查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是,那沒有現代的檢測手段前,老百姓就不知道是否生病了嗎?如果說儀器檢測可以使診療更準確,那為什么確診并不會帶來確切的療效?所以這個問題不簡單,未必有共識。比如世紀大病癌癥,令人聞風喪膽,可為什么有人疾呼“癌癥不是病”?高血壓終生吃藥都治不好,但近年也有人說它不是病,無須治療。有些病看似治“好”了,比如腫瘤動刀切除了,指數服藥后也正常了,為什么很多癥狀卻沒有改善,還老是復發甚至導致更多醫源性疾病?或有嚴重癥狀痛苦不堪,檢查卻無異常,診斷無病;或毫無癥狀,檢查卻有異常,診斷有病。這些矛盾現象俯拾皆是,必須徹底厘清,才能認清疾病的真面目。為此,我們要深入探討疾病與癥狀、疾病與異常形態和指數的關系。
3.2.2疾病與癥狀
所關心的人生病了,我們一定會問他有什么不舒服的癥狀,如果沒有,我們就要說他裝病或者“神經病”了。顯然,常識告訴我們,疾病與癥狀的關系是:有疾病必有癥狀,癥狀可感可見,是疾病的具體表征,而疾病則是所有癥狀的抽象代名詞。
正因為癥狀可感可見,所以我們不用看醫生也知道自己是否生病了。就算得的是什么病未必知道,但怎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總是知道的,有經驗的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即可辨證施治,連病名都不需要知道——這是幾千年中醫的診治方法,它通常只處理癥狀,只要癥狀消除,體力恢復,即告成功,而不理會什么異常的組織形態或者指數——那時代還沒有發明檢測儀器。
癥狀可再細分為“癥”與“狀”,其中“癥”指不適感(包括功能紊亂),“狀”指組織受損。“癥”如疼痛、癢、抽筋、口苦、怕冷、怕熱、盜汗、咳嗽、嘔吐、腹瀉、頻尿等; “狀”如破皮、出血、目赤、口瘡、紅腫、潰爛、燙傷、化學毒液灼傷、牛皮癬、干癬、紅疹、褥瘡等。這些都是每個人自己就可以感受觀察得到,無需借助儀器。
這里將“癥”與“狀“分開,有兩個目的。其一,有助于辨別二者的體傷位置——癥多由他處體傷所致,狀多由本處體傷所致。其二,是為了指出“狀”消失后,“癥”未必能解除;反過來,“癥”解除后,“狀”也未必會消失。譬如腫痛,常見有腫消而痛仍在,或痛消而腫依舊的現象,即是“癥”與“狀”可由不同體傷所致、其間并無因果關系的明證。這在臨床上都很容易通過按推對應的原始痛點來驗證,也是有了原始點后才發現的現象。
如果將疾病與癥狀分離,認為不論有無癥狀,僅就儀器檢測的影像和指數即可據以斷定是否得病及所得為何病,那是與中醫的思維相左的,也多與常識相悖。
3.2.3異常形態與指數
以上說的依癥狀(并配合四診)進行辨證施治,是中醫的診療方法。另一種是西醫的方法,主要根據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的形態與指數進行診斷與治療。
將慢性形成的異常組織形態,以及各種異常指數,合并稱為異常形態與指數,簡稱“異常”(形容詞當名詞用)。它們包括目視手觸可辨、但還未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非正常形態,以及儀器檢測出來的非正常的形態與指數。目視手觸可辨的異常如發白、面皺、高低肩、長短腿、筋結、筋粗、筋沾黏、筋緊繃等。儀器檢測的異常形態如癌腫瘤、子宮肌瘤、纖維瘤、脾腫大、腎萎縮、腦萎縮、肝硬化、肺纖維化、心血管堵塞、心肌梗塞、腦梗塞、腦溢血、潰瘍、發炎、沾黏、骨刺、骨頭壞死、關節變形、脊椎側彎、椎間盤突出、各種結石等;異常指數如異常的血壓、血糖、血脂、尿酸、癌指數、肝指數、腎指數、膽固醇等。它們既非“癥”也非“狀”,也不會導致其他癥狀,故非疾病,亦與疾病無因果關系。
異常形態與“狀”的組織受損,兩者的界限有時是模糊的。我只將目視手觸可辨、已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破皮、出血、潰爛等,歸類到需要處理的“狀”的組織受損,其余如發白、面皺、筋結、筋緊繃等未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都歸類為不需處理的異常形態。那為什么儀器檢測出來的腦梗塞、腦溢血、潰瘍等分明已達到組織受損程度的異常,不當作需要處理的“狀“呢?如前述,這是由于人之健康與否是以“體力之強弱及癥狀之有無”為準,而所有的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既不影響體力的強弱,也不產生不適感的“癥”,也不屬目視可辨的體表組織受損的“狀”,跟健康與否的診斷及從因解癥的治療無關,故不必再細究其中儀器檢測的異常有無狀的組織受損。
從臨床觀察到的現象到用原始點方法處理,癥狀改善,而隨著熱能的改善體傷的修復(反映在體力的改善與原始點痛點的減少、減輕直到消失),很多情況下異常形態與指數也會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比如腫瘤縮小甚至消失,或者從彎曲的脊柱回直,結石排出,血壓、血糖恢復正常范圍,等等。綜合這些臨床事實,可以總結出如下結論:
1.疾病癥狀以及異常形態與指數,都是熱能不足與體傷所生之果;
2.異常之果不生癥狀之果,簡稱“果不生果”;
3.異常本身不是癥狀,也不導致癥狀,所以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而是衰老敗壞的自然現象,是不應該被當作疾病對象來處理的。
因為異常與疾病有共同的因,所以二者經常同時出現,讓我們誤以為癥狀由異常導致。其實它們之間雖有關聯,但只是像兄弟姐妹一樣的關系,而不是像母子一樣的因果關系,所以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不能反映健康的真實狀況。這就是常見身體有病、檢測結果卻正常,身體無病、檢測結果卻異常的原因。明了此理,就不必削足適履,刻意要逃避老化敗壞所帶來的異常,而去追求儀器檢測的所謂人為“正常”標準。只有當其中的異常形態已影響到生活作息,從因解癥無效的情形下,才可從果解癥,處理此異常形態。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的過程。有了以上這些認識,再將醫學放在這整個生命過程來檢視,對疾病的認知,就很清楚了:所有的“癥”(包括不適感,體力虛弱,功能紊亂)與體表組織受損的“狀”,總稱為疾病;無癥狀的“異常”既非疾病本身,也非疾病之因,而是衰老敗壞的自然現象。醫學要解決的應是疾病的癥狀,而非異常,這一點上原始點和中醫是一樣的。儀器檢測出來的異常,對從果解癥的西醫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們是西醫的主要處理對象,但對從因解癥的原始點醫學而言則無必要。如有儀器可檢測體傷與熱能的變化,以輔助原始點臨床操怍,那原始點或可如虎添翼;但如以儀器檢測異常形態與指數的有無及其變化來評估原始點的療效,方枘圓鑿,雖有若干參考價值,但絕不可作為終極裁判的依據。
3.3醫療與保健
醫學是為了解決疾病及延長壽命。而欲達此目的既要解除癥狀,又要改善體力。解除癥狀稱為醫療,改善體力稱為保健。所以完善的醫學必須包括醫療與保健,二者缺一不可。
醫療是為了改善癥狀,以達到治病功效,所以是治已病;出于解除病苦的急迫性,所以要求醫療針對疾病癥狀的療效必須具有立即性。醫療包括診斷與治療兩部分,而其治療方式可分為內治法與外治法,此二者都必須在診斷的指導下才可進行。
保健主要是通過改善體力,以增強免疫力、自愈力,從而達到預防及間接療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是治未病,也是醫療不可或缺的輔助。保健方式亦可分為內治法、外治法及其他。內治法以溫熱性藥食為主補充內熱源,外治法以溫敷為主補充外熱源,并須結合診斷,才可達到改善熱能、增強體力的目的。其他方法包括適量運動、良好心態、適度休息。除溫敷外,所有保健方式既不具體針對某種疾病癥狀,也不直接處理體傷或患處,而是通過全面增強體力以期延年益壽,甚或改善乃至療愈疾病。所以它無法針對疾病癥狀產生立即性的效果,而必須持之以恒,日久方顯其效。
由于保健對癥狀不具有立即性的效果,所以不能被當作醫療本身來治病。但也不可因此忽視保健的重要性,因為疾病之所以能治愈,也是靠自身體力增強而修復的。所以醫療若無適當保健措施的配合,不僅療效難以保障,對熱能較弱、體力較差的慢性病患者,就像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一樣,更是只能暫時改善癥狀而無法斷除病根。從這個角度看,保健比醫療更為根本、更為重要。因此將正確的保健觀念融人日常生活中,使生活不離保健,保健即是生活,人人為自己的健康負責,才是保障大眾健康的最佳途徑。也只有如此,人人才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人。
既然治病離不開保健的配合,所以為了增進并鞏固療效,廣義的醫療也應將保健納入其中。反過來,保健得當,也可讓疾病消弭于無形,達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所以廣義的保健,也應涵蓋醫療。故醫學的實踐,必須醫療與保健并行,內治與外治互補,不可割裂或偏廢。惟其如此,醫學才能臻于完善,真正達到守衛健康、延長壽命的目的。
4、原始點臨床技術應用
原始點醫學的診斷與治療方法,都是在成功的臨床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最后再升華為理論,所以其診斷、治療與理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的診斷與治療甚至是一體同步的。其理論與其說是創造發明,毋寧說是對所發現的規律進行系統客觀地陳述而已,務求理事一如,這在前一章已做介紹。本章再簡要介紹其診斷與治療的臨床應用。
4.1疾病之因的診斷;辨因概述
所有疾病癥狀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體傷可直接導致癥狀,熱能不足則可通過影響體傷間接導致癥狀。癥狀本身一般不會致命,但癥狀越嚴重表示體傷也越嚴重,身體為修復體傷以解除癥狀必會消耗更多熱能,而嚴重熱能不足可危及生命。反過來,嚴重熱能不足也會使體傷進一步惡化而加重癥狀,陷入惡性循環。所以體傷嚴重也代表熱能嚴重不足,反之亦然:它們彼此相互影響,共同左右著病情的變化,因此治療疾病必須同時解除體傷及改善熱能。
體傷與熱能不足雖不能割裂對待,但辨此二者孰為疾病之主因,是辨因的核心。熱能反映在體力,體傷反映在癥狀,故主因之辨可從審察三事而定。其一,患者是否有可反映體力虛弱的癥狀,如行動遲緩無力、全身異常疲憊、食不下、癱瘓、肌肉萎縮、聲音微弱、氣喘、面無光澤、肢體冰冷、發抖、水腫等之類?其二,癥狀是否發作頻繁或時間持久?其三,通過按推原始痛點來判斷癥狀之體傷位置是否在本處?于此三者中只要有一種情況出現,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于熱能不足,處理上應以熱源改善熱能為主,以按推解除體傷為輔;反之,若三者皆否,即表明疾病之主因在于體傷,處理上應以按推解除體傷為主,以熱源改善熱能為輔。故通過觀察體力、癥狀及癥狀之體傷位置以辨疾病之主因,是決定治療原則的重要診斷方法。
其中辨癥狀之體傷位置必須經按推原始痛點后視癥狀之改善與否才可確認;換言之,是先有按推原始痛點的治療,之后才有辨癥狀之體傷位置的診斷,因此其過程既是診斷,也是治療。所有癥狀皆直接由體傷所致,而體傷位置可分他處與本處,臨床又以他處體傷占絕大多數。從經絡穴位、到阿是穴、再到原始點,其實都是為了解除他處體傷所致之癥狀而設的位置。因此,醫療若不知癥狀可由他處體傷所致,或者錯認其體傷位置,就會誤人歧途,延誤病情,故辨明體傷位置是至關重要的。
具體而言,“癥”的不適感,多屬他處體傷所致;“狀”的組織受損,多屬本處體傷所致,但二者仍須經按推原始痛點作最后確認。經按推原始痛點后,癥狀若有改善,則此癥狀與患處無關,而是由原始痛點所致,并稱此原始痛點為他處體傷;若無改善,則此癥狀與原始痛點無關,而是由患處體傷所致,并稱此患處體傷為本處體傷。使用外熱源時,癥狀若屬他處體傷所致,溫敷應以原始點為主,患處為輔;若屬本處體傷所致,則反之。
病情好轉惡化的辨別,主要是通過觀察體力強弱而定。不言而喻,治病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命,其次才是解除癥狀。而體力不僅可反映熱能狀況,也是身體免疫力、自愈力的代名詞,更是生命力的象征。故研判病情或治療疾病,改善體力遠比改善癥狀更為重要,也就是經治療后不論癥狀有無改善,如見體力漸漸充足,則屬好轉現象,最后必可化險為夷,脫離病苦。反之,如癥狀雖減輕甚至消失,但體力卻衰退,則非佳兆,須提防病情突然惡化。因此,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堅持鍛練身體、增強體力,不僅可以延長壽命,于生病時,還可幫助修復體傷、解除癥狀;于未病時,亦可達到保健防病的功效。至于儀器檢測異常的形態與指數則屬果,無法反映熱能與體傷的真實狀況,跟體力與癥狀無關,不可作為研判病情、從因解癥的依據;但若從果下手,治療異常,則可參考。
4.2治療與保健相結合
所有疾病皆因體傷及熱能不足所致,故不論由何種因素(緣)引發,亦不論診斷為何種病名及病因(果),分屬慢性或急性、內科或外科,其處理方法都是一樣的:按推原始點,并用內外熱源溫之。內熱源包括溫熱性中藥、溫熱性飲食;外熱源包括太陽光、溫灸、溫敷袋、電熱毯、電熱器、遠紅外線.暖貼、姜粉(可外敷傷口)、溫姜湯、溫姜汁(鮮姜榨汁加溫,用法同于溫姜湯)、鮮姜泥等。此論亦適用于許多動物。
從原理上說,這樣的處理方法,是以內外熱源及按推等(緣)來改善熱能不足及體傷(因),幫助身體恢復正常運作,進而使疾病(果)消失。換言之,它是通過因的改善,來達到解決病苦的目的,故原始點只談能改善身體的疾病之因,而不談能直接治身體的疾病之果。因的改善,改善的是體力,也就是免疫力、自愈力、調節力、修復力,將人體本有的這些命力激發起來,疾病失去其生存的土壤,自然就消失了。所以,原始點的特色是“從因解癥”,是釜底抽薪、從根解決的思維與方法,超越了疾病的名相,可以“一法多治”,而且哪怕沒有文化但只要智力正常也能學會。
4.2.1原始點的適用范圍及其極限
這里討論原始點的適用范圍,要用癥狀來分才比較符合實際;又因其適用范圍很廣,所以用排除法來說明比較恰當。
原始點不能處理的、或者不能單獨處理的、或者也許可以但沒有十足把握的,可分別歸納如下:(1)由急性外傷引起如脫臼、斷肢、粉碎性骨折、異物刺傷等且需借助特殊方式治療之癥狀,非原始點所能,可直接由中西醫診治。(2)如遇大量出血、喘促不堪、呼吸困難等生命有立即危險之急癥,可考慮從果與從因二者配合處理。上述病情若急性期或危險期已過而還有癥狀,仍應以原始點方法處理。(3)某些疾病如白內障、近視、牙痛、耳聾、便秘、癃閉、肢體受傷等,若經接推確認屬本處體傷所致,即使在治療上從因改善體力、或從果處理患處都可以解癥,但為慎重起見,最好還是先從因解癥;若無效,再從果解癥也不遲。
剩下的,都是原始點可以處理的范圍,不分男女老幼、急性慢性、內科外科。中醫常被蔑稱為“慢郎中”,但有了原始點,就不再是了,多數比西醫還快。急性病如藥食中毒、毒物、毒氣及細菌病毒所傷、燙傷、腦震蕩、腦中風、心臟病發、急性腹痛(腸沾黏、梗阻,結石,盲腸炎等炎癥)、胎死腹中;可從因解癥,原始點都成功處理過。
如果只知病名如高山癥、糖尿病、高血壓、不孕、血癌;而不知如何下手,可從癥狀部位找出相對應之原始痛點處理,以達到治病的效果;若無癥狀,可從一條脊椎及七處原始痛點處理,以達到治未病的目的。若屬本處體傷所致狀的組織受損,則需一段時間才能修復。這期間除充分休息外,宜從因解癥, 重用內外熱源并輔以按推來加速體傷修復。
其實不管知不知道病名,原始點都是按癥狀來處理的,病名根本就是不需要的,這就是“離相治病”。
4.2.2原始點的調理技術
原始點療法是保健與治療合一的整體療法,是以第四定律為依據發展而成的。它以按推原始痛點改善癥狀,有極強的針對性與立即性;以內外熱源(包括溫熱性飲食)改善身體熱能,增強體力。其余還需要配合的,是適量運動、良好心態及適當休息。所有這些當然都必須在正確觀念指導下靈活調配、協調運用,才能達到應有效果。這些措施中,只有按推一項有解癥效果,從實質上說屬于醫療,但它沒有侵入性、創傷性;其他措施皆屬保健,目標都在于保養熱能,增強體力,以促進并鞏固按推的療效。可見,在原始點療法里,保健是重于醫療的,在這里只是提示一下要點,每一項要展開還有很多內容。
原始點的這一套調理技術,與傳統中醫的“一針二灸三用藥”有密切的關系,可以說是對此三大療法進行簡化、改良與創新后的整體運用:
1.以手法代替針法:徒手按推,無侵人性、無創傷性,更為簡便安全;且原始點是診斷、治療、保健合一的大開關,在全身“一條脊稚加七處”的位置分布、必須通過雙方互動來確認的原始痛點找法,都有明確的規律性,且融合了經絡穴位與阿是穴的長處,故其效果顯著而確切,操作簡便而易學:
2.以溫敷代替溫灸:灸之本質即在于通過補充外熱源來改善人體熱能,而外熱源的補充實則不受經絡穴位的限制。故原始點的溫敷用材與工具可大為拓廣,除了艾灸,舉凡太陽光、熱水袋、電熱毯、水暖床、遠紅外線、暖貼、鮮姜泥、姜粉泥、任何溫熱性膏貼等,各擅勝場,皆可隨其所宜用以溫敷,面積可大可小,時間可長可短,溫度可高可低,無有定法,唯視病情所需,并以患者感覺溫暖舒服為度。
3.以簡單溫熱性藥食代替復雜方劑:中醫方劑多有直接對治癥狀的目的,故寒熱并用。而基于“熱能不足定律”及對“緣不治果”的認知,原始點只單純將藥食作為內熱源來改善熱能、增強體力,故只用溫補,一概不用寒涼攻伐傷人體質,用材也因此簡單化、生活化,用量則以患者能夠吸收、感覺溫暖舒服為度。
“一針二灸三用藥”作為中醫的三大療法,“針”(及其他外治法)是用以改善體傷、解除癥狀的,具有針對性與立即性;后二者可用以改善熱能、增強體力。所以這一套本來具備了“外治內治互相配合、體傷體寒兼顧處理、醫療保健相輔相成”的特質,根據第四定律,它們應該配合起來作為整體來運用,達到1+1大于2的效果,但未見古人點破,如今更常被割裂開來單獨使用,從而喪失了應有的療放。
基于四大定律而研發的原始點療法,又重新將它們進行簡化改良創新后融為一體來運用,做到了無侵人性、無創傷性,甚至可以不用藥物,故能大幅提升有效性與安全性。不僅如此,為了人體能充分吸收熱源、減少無謂的熱能消耗,原始點還強調適量運動、良好心態、適當休息的重要性,并將它們與按推及內外熱源的補充相配合,視為相輔相成的整體,在正確觀念指導下加以運用。所以原始點療法是對“一針二灸三用藥”的簡化、改良與升華。
5、結語
原始點醫學研發初成之后,本著初心,即從2006年起開始公益推廣,至今不過十年,卻已傳遍包括非洲在內的世界各地。而遍布世界各地的義工,不僅將案例源源不斷地送來,其中很多重癥、絕癥成功案例都是醫學界的重大突破,而且他們還送來了眾多的問題、建議甚至質疑、問難,幫助原始點快速地走向成熟與完善。這種通過廣泛而自發的社會實踐參與來推動一門學科的發展,大概是史無前例的。
原始點的不足,由急性外傷引起需特殊方式治療,或從因解癥無效的本處體傷所致之疾病,原始點無力處理,這是原始點的極限,已論述于前。其次,在基礎科學研究上還有待探索的是原始點作用的機制。全身各部位原始點的效驗如此確切,各自的涵蓋范圍又那么明確,都有極強的規律性,背后一定有其生理學、解剖學基礎,但目前這方面的科學研究還完全是空白。再次,由于原始點醫學的特殊性,我雖然很重視搜集整理醫案,但偏向傳統中醫式的研究;現代醫學方法論指導下的臨床研究,特別是嚴格設計的臨床試驗研究,因資源所限,尚未予重視,而把精力重點放在從醫案中探索醫學的理則、規律上,并多在民間推廣。不過原始點已被一些醫師用于臨床,并已有一些原始點臨床研究論文發表,中西醫都有,這是可喜的。所以是否可以用現代醫學的方法論,結合原始點的特點進行系統性的臨床研究,也值得去探索。
原始點醫學雖然是一門創新的自然醫學,但與中醫有千絲萬縷的血親聯系,特別是阿是穴的思維,“一針二灸三用藥”的治療體系,藥性理論等,所以如果要歸類,原始點醫學自然應歸到中醫旗下,可以與中醫無縫對接,期望原始點能夠為中醫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2/2 連載二 完結
原始點全球同學網
教學為先 人才為先
網址:www.zhysd.org 郵箱:zyz@zhysd.org
全球原始點同學群 QQ群號:375581568
原始點志愿者中心 群號:248381855 (只有受邀才能加入,請先加入同學群)
原始點志愿者的精神:純樸,利他,服務,奉獻
------------------------------------------------------
手心向下,歡喜地給予,不要手心向上有所求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下載】
原始點健康講座2016年1月廣州 文稿
https://pan.baidu.com/s/1ge8SOqn
原始點醫學在臨床上的應用論文—張釗漢2016(修正更新)
https://pan.baidu.com/s/1bYLtPO
201612原始點健康手冊
https://pan.baidu.com/s/1mhF4k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