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莊村,解放初屬于縉云縣陳莊鄉管轄,系陳莊鄉政府駐地。1953年屬陳嶺鄉。1962年隨陳嶺人民公社劃歸仙居,1992年撤擴并之后屬溪港鄉管轄至今。
仁莊村歷史悠久,村落起源于東漢時期,至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古時候為陳姓集居的村莊,村名為陳莊。
明嘉靖年間,曾任山東某縣縣令的王希槐遷居陳莊,成為該村王氏的始 遷祖。此后陳姓漸少,王氏興起,村名演變為仁莊,但陳莊、仁莊兩名通用,直至1981年官方正式定名為仁莊村。目前有1400人左右。
仁莊村的村口,有一人造景點觀音鯉魚池。大鯉魚由整塊巨石雕刻而成,栩栩如生,三面觀音站在鯉魚身上,下面還雕刻有一條石龍,形成了經典畫面鯉魚跳龍門。
2010年一天夜里,一塊大石頭因為泥石流從山上滾落下來,其形狀酷似鯉魚,村民集資順勢雕刻成魚,并建造了“放生池” 和“三面觀音”。觀音、仙魚、石龍恩澤鄉鄰,自成一景,節假日很多人會慕名前來觀賞。
村內至今保存完好的“南昌樓”, 系原陳莊鄉政府辦公場所,還是1950年至1951年間的解放軍獨立團進駐陳莊村剿匪時,獨立團團部的駐地。
村莊村的鐵工廠舊址,能喚起一個時代的記憶。
1958年掀起的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仁莊村也辦起了鐵工廠,建立了大煉鋼鐵、趕超英美的“生產基地”。
為了早出鋼鐵,社員在干部的帶領下,日夜奮戰,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建成了1500多平方米的鋼鐵廠。此后在村里周邊的田地里再建了118個土高爐,利用土法煉鋼,上千名群眾支援仁莊大煉鋼鐵,大肆砍伐樹木,用于高爐燒火。一到晚上,發揚人休機器不休的精神,山溝里人聲鼎沸,熱火朝天,爐火映得天空一片通紅。
為了多練鋼鐵,群眾把家里能找到的廢銅爛鐵全部上交。后來實在沒有了,把鋤頭、柴刀等勞動工具和鐵鍋都拿來了支援煉鋼……這個鋼鐵廠直到“大躍進”結束才關門,成為那個時期的實物例證。
正在搶修的“下新屋門堂”,是明嘉靖時期的吏部尚書王融的故居。王融為官清廉,深得皇帝喜愛,高老還鄉時,皇上還賜他和夫人畫像各一幅。著名書畫家唐伯虎贈送其字畫,親筆題寫“功德”兩字……
上坎門堂則是為抗日工作做過重要貢獻的王金康故居。1942年,王金康借給黨組織18擔稻谷作為活動經費,此后縉云、仙居、永嘉邊界黨的交通工作,在王金康家設立了交通聯絡站,成了革命的紅色地標。
在距離村口幾百米的地方,有一間白馬殿,里面供奉的是白馬。相傳越王勾踐在縉云“越陣”的地方被吳王的軍隊打敗,逃難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被此地先民救助過,勾踐脫困后為表感謝,將坐騎白馬相贈。多年后白馬老死,村民在村口建廟紀念。
仁莊村的古建筑很多,還有二房門堂、雕花古屋等,村后還有基督教堂,已經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2021112020211126